一代中年人的家族历史责任:名人和普通人都可以“代父立传”

 传记文学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5-11-02

(代父立传名人传记——柳青传)
 
 
传统观念认为:代父立传一般是名人之后为父作传。名人子女为父母立传,我统称为“代父立传”类传记或回忆录。
 
公开出版的名人之后“代父立传”举例:
 
如辽宁人民出版社曾出版“父辈丛书”,内中收有朱敏的《我的父亲朱德》、田申的《我的父亲田汉》、韦韬的《我的父亲茅盾》、舒乙的《我的父亲老舍》、蒋祖林的《我的母亲丁玲》、郭淑英的《我的父亲郭沫若》、任远志的《我的父亲任弼时》等等。
 
春风文艺出版社也曾推出“我的父亲母亲丛书”,内中有晓风等人所著《我的父亲胡风》、张伍的《我的父亲张恨水》等等,这都是出版机构集中推出的“代父立传”类传记作品。
 
其他个别出版的“代父立传”作品就更多了:刘爱琴的《我的父亲刘少奇》、卢国纪的《我的父亲卢作孚的父亲》、蒋纬国的《我的父亲蒋中正》、冯理达的《我的父亲冯玉祥将军》、韩子华的《我的父亲韩复榘》、廖梦醒的《我的母亲何香凝》、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张树年的《我的父亲张元济》、茅于润的《我的父亲茅以升》、陈其经的《我的父亲陈序经》、贺逸秋的《我的父亲贺绿汀》、林慰君的《我的父亲林白水》、林太乙的《林语堂传》、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叶至善的《父亲长长的一生》、老鬼的《母亲杨沫》、梁文蔷的《梁实秋与程季淑:我的父亲母亲》、刘可风的《柳青传》……可谓不胜枚举。(资料来源:《现代传记研究》第8辑2017年春季号)
 
2025年1月,导演方励开始在小红书写自己的家史。他需要从长辈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在一个悲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来时路”。他说:“了解父母,了解家史,能让人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作家淡豹开始写自己的家族简史。她一直收藏着家里祖辈留下的三本笔记本,但从不打开,“担心会看到痛苦、不舍、寂寥。”
 
豪门望族、成功人士家族都重视家族历史的搜集与整理,因为他们知道:学历教育替代不了家族历史教育;名人之后写父辈的传记除了还原父辈的真实的人生经历,还有市场价值。
 
普通人的传记就是口述史,并不需要严格的考证,也不需要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艺(当然,名人之后写的父辈传记多为代写)。有三种目的:单纯记录父辈足迹,尽到晚辈责任;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三是前两者兼备。
 
 
代父立传的好处有:
 
1、普通人的回忆录,需要家族成员共同完成,这种写作活动,可以凝聚家族认同感,促进家族分支间的联系。
2、无论是父母的自传、概况、回忆录,倘或诗文集、纪念册、剪影本等,都是一份孝心的载体、都是一种宝贵的家书、都代表着一个家庭孝道香火的延续。 
3、普通人的认知觉醒,想要留下痕迹、渴望被看见。 
4、世界纷繁喧嚣,“来时的路”能照亮你前面的路。
 
 
红杉树人物传记工作室的作品案例:
 
1、名门之后的“代父立传”,如:财富家族多主人公多主题回忆录写作案例《人生使命》。
 
2、普通人的“代父立传”,如:中医世家回忆录改稿润色作品案例:《一生的脚步》、走西口家族传记案例:《我们这一辈子——从苦难到幸福的生活》,等等。 
 
资料引用来源:
 
家族史写作悄然流行,他们通过书写“看见”父辈与自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744727461680926&wfr=spider&for=pc

中国管科院德育中心
 
为父母立传,尽文化孝道!不能再等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75749692870723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