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式企业史写作的9点技巧——怎样写中小企业的企业史?(1 )
企业发展史研究院 | 红杉树人物传记工作室编辑部 | 2025-08-03我是开写传记创始人陈骏,在10多年的传记写作历史中,吴晓波书写企业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对我产生了多重影响。核心是对企业家一个个体命运的故事描述。
怎样写中小企业的企业史?中小企业家的成长和时代是什么关系?中小企业家传记的本质是什么?我想用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30年》前言中的两段话加以说明:
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我不想用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其实,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是最好的借鉴,它应该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
在我看来,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魅力,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
吴晓波作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财经作家之一,其企业史写作融合了学术深度与大众传播的双重特质。通过对《激荡三十年》《腾讯传》《茅台传》等代表作的文本分析,可系统梳理出以下9点核心写作技巧:
一、全景叙事框架的构建
1、多维度时代语境
在《激荡1978-2008》中首创"编年史+企业群像+制度变迁"的立体结构,形成微观-中观-宏观的叙事闭环。
2、历史的符号化处理
将三十年改革史划分为"野蛮生长"(1978-1992)、"诸神诞生"(1993-2002)、"资本觉醒"(2003-2008)等阶 段,每个时期提炼出标志性经济特征,如"倒爷经济""国退民进"等记忆锚点。
二、企业故事的文学化描述
1、商业逻辑的戏剧性
《腾讯传》描写马化腾早期创业时,刻意强化"技术宅男VS资本狼性"的角色冲突,将QQ用户增长曲线转化为"生死时速"的悬念叙事,甚至直接引用"差点60万卖掉QQ"的对话场景。
2、细节运用
为还原1999年腾讯办公室场景,考证出"华强北赛格科技园2栋东410室"的蓝色玻璃幕墙、人造革沙发等具象元素,通过订餐收据等实物细节重建历史现场感。
三、经济分析与表达
1、专业知识的隐喻解说
在解释茅台"基酒周期"时,将其比喻为"时间银行里的定期存款";分析互联网泡沫时称作"资本市场的集体癔症",保持专业性的同时降低认知门槛。
2、数据故事化
《大败局》中统计健力宝负债率时,不是简单罗列数字,而是换算为"相当于三水县每个居民承担2000元债务",建立数据与生活的情感连接。
四、人物塑造的复调笔法
(复调式笔法: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颁奖词写到:“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这里有母亲的自述,旁观者的自述,参与者的自述,也有阿富汗军人的自述,众人喧哗,来自不同角度的不同声音组成了这部作品……我经常说“复调”,这种多重声音重现,就是消解中心话语的方式,中心话语不能涵盖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方向,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生活的方向、向往的方向,话语是涵盖不住的。)[1]
1、企业家肖像的明暗描摹
刻画任正非时既展现"冬天论"的危机意识,也记录其在员工生日会唱《北国之春》的温情;描写董明珠则平衡"铁娘子"公众形象与单亲母亲的私人叙事。
2、群体画像的类型处理
将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者分类为"体制逃亡者"(王石)、"乡野能人"(鲁冠球)、"技术信徒"(柳传志)等原型,构建中国商业文明的基因图谱。
五、侦探式挖掘史料写作
非对称信源的交叉验证
1、为确认万科股改细节,同时调取王石回忆录、深交所档案、当时媒体报道进行三角考证,在《茅台传》中甚至比对1951年仁怀县会议记录与老员工口述。
2、历史迷雾的悬念设置
在讲述联想倪光南之争时,采用"罗生门"式叙事,并列呈现柳传志、倪光南及第三方董事的不同版本记忆,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真相的相对性。
六、价值判断的隐蔽性表达
1、春秋笔法的当代运用
描写某地产商政商关系时,看似客观记录其"每天早晨与市长打网球"的习惯,实则暗喻特定商业生态;用"他点燃了企业最后一把火"隐喻激进扩张的后果。
2、历史镜像
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将王安石的青苗法与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类比,形成"制度遗传学"的观察视角,这种古今映照构成其独特的历史解释体系。
七、跨文体写作的实验性探索
口述史的蒙太奇剪辑(我在开写传记的几本企业史创作中运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吴敬琏传》中交替呈现经济学家书房访谈、90年代会议录像文字稿、报纸头条片段,构建多声道的历史回声效果。
八、企业史方法论创新
1、冰山理论
海面之上记录企业战略决策,海面之下分析人口结构、基础建设、消费习惯等慢变量,如分析海尔成功时强调1984年城市电表普及率的关键影响。
2、开创失败研究案例
在《大败局》中建立"失败标本库",系统分析太阳神CI战略、秦池标王等案例,提出"中国式失败"的三大陷阱:政商关系、多元化扩张、资本运作。
九、知识生产的跨界融合
1、在《茅台传》中把酿酒工艺拆解为"12987密码",形成可传播的知识IP。
2、分析青岛为何盛产海尔、青啤等企业时,归因于德占时期留下的工业基因与山东儒家文化的杂交优势,展现文化地理学视角。
吴晓波的写作实践呈现出"史料考据-故事重构-规律提炼-文明反思"的递进层次。其真正突破在于将企业史从商业报告升华为国民集体记忆的载体,这种兼具实证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写作范式,重新定义了财经写作的公共价值。其技巧本质是知识分子的叙事自觉——用故事抵抗遗忘,让商业闪耀人性之光。
不过,我认为中小企业史创作,不能完全依照以上的方法,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史(企业家传记)不是公共出版,而是内部价值链投放,目的在于宣传企业,塑造软实力,为了赢得认同感。
[1]梁鸿:非虚构文学仍然是文学,而不只是事件的流水帐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