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史就是企业品牌的成长史,就是企业创始人的奋斗史。是创一代企业家的人生传奇历史。没有历史的公司是没有灵魂的,假如你要找人写企业传记,了解写个人传记价格,马上打电话给开写传记。开写传记为你撰写企业史,爱你所爱,憎你所憎。为你重塑一个读者爱看的企业故事。
就在那一年,卸任大使詹姆斯·杰勒德发表了他的著作《在德国的四年》。哈里·华纳以他特有的胆略取得了这部著作的银幕放映权,这部描述杰勒德经历的轰动一时的影片使华纳兄弟总共赚得约一百万美元,一举成为第一流的电影制片人。这部片子还为华纳兄弟影片定下了模式,他们的产品,总以当时发生的大事为基础,因而成为公众的话题。
好莱坞的财政形势相当险恶,直到戈德曼-萨克斯公司的永远乐观的合伙人沃迪尔·卡钦斯掌握了华纳兄弟时,他们才学会如何当电影界的巨头。但是,要不是有声电影的出现,华纳兄弟仍然不会攀上电影这门竞争极烈的工业的顶峰。当时,坚持要采用西方电气公司的音响装置来试一试运气的是萨姆·华纳。
这时绝大部分的电影公司都拒绝跟这种新发明打交道,于是华纳兄弟便弄到一份独家经营的许可证,并同意为这家电话公司(西方电气公司)的子公司-电器研究公司推销二千四百套剧院音响设备作为报偿。接着,《爵士歌手》这部出色的片子问世,于是所有的电影公司和剧院都吵着要买音响设备。电器研究公司看见这种情况,马上撤销了同华纳兄弟订立的独家经销合同,来者不拒地向所有顾客尽量供应,怪不得在好些年里,电话一直是哈里·华纳最痛恨的东西之一。
华纳兄弟很快认识到,他们如果要在电影企业里站住脚跟,就必须控制他们自己的放映渠道。从1928年到1930年,他们使尽力气买进大批剧院,当把强有力的斯坦莱轮映系统弄到手以后,他们的目的终于达到。通过发行债券和普通股,兄弟三人掌握了五百多家剧院,自成一个系统。此外,他们还古里古怪地盘进了一些别的企业,其中有几家音乐出版公司、一家无线电厂和一家石印厂。
华纳兄弟也擅长大企业的资金周转了,他们操纵股票的花招,连华尔街精于此道的能手也为之眼花缘乱。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他们通过自己的控股公司兰劳公司向投资狂的公众出售股票。兰劳(这个名字是华纳-warner这个姓氏的倒拼)然后把它卖股票的收入无息贷给华纳兄弟公司,用这样的办法来胜过银行家们。但华纳兄弟控制着投票股,谁也别想来指手划脚地吩咐他们该如何经营他们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