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4年米高梅公司成立时,戈尔德温曾想当制片方面的领袖,在这件事上,他经历了一生中少有的一次失败,不得不缩回来。但他丝毫不因这件倒楣的事而气馁,反而另外组织了一家影片公司,即塞缪尔·戈尔德温股份有限公司。在这家公司里他是至高无上的老板,一切责任都由他一个人担负。他仍然极其强调影片的质量,要是片子质量不行,就不予放映。
后来,当有声电影把剧中对话作为重要内容时,戈尔德温强调剧本写作这一点更证明是正确的了。
大多数制片人都想抄袭朱科尔的手法。他们认识到影片的价值完全同他们所控制的电影院的数目成比例。电影制片这一行要想扩大就只有靠扩大市场;对源源不断的销路的需要很快就压倒了对制片的需要。影片的发行和映出就成为消除竞争对手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在竞争性极强的市场上把自己所能夺到的地盘控制起来的主要途径。
电影市场的争夺战产生了巨大的交叉控制的公司,其错综复杂程度堪与公用事业,全融业和汽车业的复杂结构相比。独立企业遭到了无情的消灭。制片、发行和放映都成了少数大公司的份了。
随着争夺剧院的斗争日益尖锐,东部大银行家们开始认识到电影业理应成为他们的事业,正如利奥·罗斯领所设的那样,好莱坞已从《天方夜谭》转到邓恩和布雷斯特里特公司。可是银行家脑袋里却只有票房价值,这势必明显地影响电影的制片方针。
在早期,制片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独创性,不受任何财政上的限制,但在大企业家进入电影业以后,华尔街的监督人便代替了好菜坞的天才。监督人的职务是保护他的主人的投资,挑选演员和导演都着眼于票房价值。
一部电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摄制价值”, 二是“电影感”, 三是“卖座力”。而保证这三个条件的好办法,莫过于模仿别家公司叫座的现成公式。由于不得不按照这种模式办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