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作家琼瑶去世留下遗书想到的
新闻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4-12-05转载新闻:总台记者获悉,12月4日13时22分许,台湾作家琼瑶在新北市淡水区家中去世,终年86岁。琼瑶之子表示,母亲留有遗书。中午秘书发现琼瑶已在房间内轻生,随后立即通知急救。救护人员抵达时,发现琼瑶已无呼吸心跳,明显死亡,因此未将其送医。淡水警方接获通报后来到现场,死因初步排除外力介入。琼瑶本名陈喆,是台湾作家。琼瑶多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包括《还珠格格》《一帘幽梦》等。(来源:中国青年报)
遗书网上公布了,我节选了一部分内容:
「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上苍对于生命的过程,设计得不是很好。当人老了,都要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的时间。这段时间,可长可短,对于必将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万一不幸,还可能成为依赖「插管维生」的「卧床老人」!我曾经目睹那种惨状。我不要那样的「死亡」。
琼瑶说得真好。琼瑶认为,没有灵魂的肉体,不值得活下去,不如去安乐死。
迟暮之年,在我们人生毕业旅行行将结束时——我们怎样安然离开这个世界呢?是全身布满插管痛苦地离去吗?
我的童年时代生活在农村,我的印象中,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村里的老人绝大多数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只听过一个老人70多岁得了癌症,也没有治疗。什么时候离去,老人真是有感知的,“哎呀!我要走了,我要走了。”有些老人会自己穿好寿衣(都是自己做好的,准备好的,往往是在夏季纳凉时,一堆老人凑在一起,谈笑风生说生死,一针一线做寿衣,包括内衣外衣,夏装单衣,冬装棉袄棉裤,春夏死穿夏装,秋冬死穿棉衣,还有帽子和小脚鞋子——大部分老人裹小脚),自己吃不下饭了,说不了话了,脑子开始糊涂了,家人们也感觉到“大限”可能要到了,就把老人从床上移到房间地上的芦席上,这叫“等死”。芦席下铺有厚厚的麦秆或稻草,老人意识逐渐模糊,说胡话,亲朋们赶来,站在旁边,大声和老人说话,有哭声。家人们已经准备办丧事了。要通知亲戚,请厨子做菜,要买菜,要支大锅,要买白洋布(粗白棉布)作孝布,棺材也是早已定好的,就在老人躺下的芦席旁,就等老人两眼一闭,哭声四起,就抬到棺材里,等待一系列仪式,入土下葬。
当然,也有虚惊一场,老人在芦席上躺了几天又坐起来,能吃能喝的,但通常是“回光返照”,很快又不行了,成了生命最后的倔强。
迟暮之年,能平静安详地和这个世界告别,能无疾善终,在这个时代已经很难了。在医院冰冷的病房内,全身插管,旁边的检测仪器“滴、滴”地响着,似乎就是大部分人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后存照——痛苦悲凉的存照。我想没有一个人愿意这样和世界告别。我祝愿大家,祝愿天下老人晚年没病没灾,人生圆满,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