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名人传记和名人面对面——创始人回忆录(11)

 开写创始人故事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0-05-30
2007年,厦门文化艺术中心落成并对外开放,我的动漫画培训教室也从仙岳路的一个商住楼搬到了这里,文化中心美术馆二楼的一间教室,150平米,租金3500元,条件很好。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由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组成。那几年,文化中心几乎每周都有各类文化艺术展览活动。这些活动我几乎一场也没有落下,我的一点艺术修养是从这里开始养成的。也有此和众多的文化艺术名人面对面,近距离感受名人的魅力。



2007年5月1日,老一辈漫画家方成老师和朱根华老师来美术馆办画展。并在美术馆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我的教室,接受了我的采访,并在美术馆为同学们和热衷漫画的社会各界朋友举办了一场漫画如何取材和创作的讲座。方成老师穿着一件牛仔夹克,显得精神,年轻。我给他的一罐饮料他一直拿在手里。在教室,他对贴在教室墙上的动漫画作品看得很仔细。他强调说:“中国动漫一定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和方成老师随行的前新华社高级记者、漫画家朱根华老师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中国动漫的崛起就靠中国动漫的先锋、开拓者。”

在这期间,我采访过北京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王鸿翼,采访主题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动漫游戏行业的发展建议。他说:“福建的动漫画企业从本土取材有优势。闽南地区有深厚的客家文化,漳州有闻名的永定土楼群。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港口。鼓浪屿有丰厚的名人文化,还有郑成功的故事。所有这些,都是好素材。本土的就是世界的……”

在这期间,我和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茨“抢合影。”我和台湾李敖的女儿李文合过影。2007年我和当时已108岁的书画大家晏济元合过影。他给蒋介石送过画,给毛泽东送过画。我和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羽西化妆品创始人羽西女士合过影,还和我聊过句:“咦,看你面熟,真的,我在美国见过你……”。近距离接触文化艺术名人对我一个普通人而言,不仅满足了一点虚荣心,重要的是激发我对普通人的人生和名人传奇故事的重新思考。名人的另一面和普通人无异,名人也不总是和我们普通人想的那样风光无限。学者余秋雨说:“一切过于长久的笑容背后,都掩藏着致命的忧伤。”读名人传记回忆录,和名人面对面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段经历对我今天从事的——代写名人传记回忆录,是宝贵的财富——我做过多年广告创意文案、有新闻记者的素养、熟悉故事理论和非虚构写作、有阅历还有激情。

名人的传记回忆录怎么写?你可以写名人光环之下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名人是如何成名人的?成名的背后是什么?

从2000年前后开始,厦门的互联网产业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因为国内比较早的游戏制作公司就是从台湾登陆厦门的。我无意中抓住了动漫产业的“风口”,我认为,这机遇是我心怀梦想,愚直前行,不放弃才能抓住。

《厦门商报》人才版对我进行了整版报道。一家美术学院干脆给我发来一张“委任状”,任命我为厦门动漫考级办公室副主任。我想,这太不靠谱了。这让我想到了钢琴考级,甚至小学生还有口才考级,一个孩子不参加你的培训班,不参加你的口才等级考试,就不会讲话了吗?口才就不行了吗?文化中心一位领导痛斥,痛心疾首:“想钱想疯了,会画这个卡通是多少级,能画那个背景是多少级,乱弹琴。”



立足互联网,掘金文创产业,我成功了。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挣来的,从没人白送我过什么。”

关于命运,我们经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安排;而不相信的人觉得,人生不过是一个舞台,我们自己才是拥有自由意志的演员,决定着各自人生剧本的荣辱兴衰、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