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创意写作有一条重要的信条,就是“展示,不要讲述”。总体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建议;如果你向读者展示,要写你父亲生气的时候会用左眼斜着看人,你母亲的手则狠狠地拍在木桌上,紧接着失声痛哭起来,而不只是告诉读者你父亲容易暴怒,你母亲则常常因为受挫而哭泣,这样你的自传或个人回忆录会更加吸引人。
很多退休老人是体制内的退休老干部,语言体系是根深蒂固的“制式语言”——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语言。或者可以称为“官腔用语”,就是一上台,一发言,一开会所使用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完全不同。小学生的演讲会上,都是这套语言体系。就是20世纪90年代,室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的一家之主傅明老人所使用的那套“官腔用语”。所以,不少退休老人自己写的回忆录,往往可读性差,因为整本书都是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像极了报纸头版,而且通篇充满了“歌功颂德”。代写自传回忆录中,个人成就是必须要写的,更重要的是,你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你是怎样努力的?还是不用自己努力,家中背景显赫,出生就自带光环?你取得成就的同时有没有失去什么?有没有困境?你是如何克服的呢?能传给后代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扯得有点远,还是讲讲“概括”和“展示”吧。

有时候,老人自己写回忆录,或者代写回忆录作家会回避具体的细节,担心太过具体将让他们的故事失去“普适性”。但是,写作正是在故事的特殊细节中向读者呈现自己的,这可以让读者进入回忆录故事当中,而不是像阅读较为抽象的文字时那样,隔着一定的距离在旁观看。同时自传回忆录也需要“讲述——概括”。
小说的首要规则是“展示,不要讲述”。代写回忆录作家“必须展示,并且讲述。”如何展示?
对于展示而不讲述的写作而言,关键就是感官。“展示”这个词本身就要求给读者写那些可以用眼睛看见的东西:调用他们的视觉。但是其他感官也很重要,而且,因为它们常常被忽视,所以有时候可以产生最有感觉的意象-在读者阅读完毕之后,气味或者声音的意象能在他脑海之中停留很久。
例如:然而,我记得小巷诗歌这样的地方,有着清澈的灯光和甜蜜的空气,不知怎的,弥漫着一股夏日绿色的永恒味道。
我从厨房的窗户探出身子,带着期盼,我现在还能在嘴里感觉到那种期盼的味道,那种味道是柔和而明亮的绿色。
人物和地点一样,如果你选择了特别的生动细节来进行描绘,就能显得栩栩如生。细节生动与否能产生真实鲜活的人物与刻板人物之间的天壤之别。这不是要你给读者扔出一堆细节-比如某个人外貌上的细节,而是要你选择代表了那个人精髓的那一小部分细节,一个完美的细节可能是话语里的含糊其词、一种怪癖、他的头发垂在脸上的样子、一件衣服、她的气味、走路的姿势。
描述性的细节并非简单地关乎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实际上,如果你能尽可能少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你的描述效果可能更好。这些修饰成分十有八九只是在重复已经由名词或者动词传达过的信息(“红色的草莓”或者“大声地嚎叫叫”)。有时候形容词成双成对地坐在名词前面,而实际上,一个细心挑选的形容词就够用了。
通常,形容词给出的描述性信息其实用一个生动的动词(例如,比较一下“那是一个又热又闷的下午”和“那个下午冒着火焰,渗着汗水”这两个句子)或者更准确的名词(试比较“在日落之后昏暗的光线中,他几乎看不见东西”和“在黄昏中,他几乎看不见东西”) 可以表达得更好。副词也是一样,如果用了更恰当的动词,副词通常都可以去掉(试比较“他很快地走着”和“他大步流星”、“他踱着步”等)。
如果你在写作的过程中给出了很多生动的描述性细节,读者会经由自己和其中人物的相遇而不断熟悉这些人物。读者一边阅读,一边自己去认识和了解这些人物,而不需要从最初的一个概述性描写中得到这些人物的重要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把得到的信息慢慢拼凑在一起,逐渐地了解一个人。在写作中如果也能达成这种效果是好的。虽然在回忆录里你是叙述者,是你在对你生活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进行思考,但是,要让回忆录成为一个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读者必须通过你提供的那些感官细节来自己熟悉当中的人物。
代写回忆录传记小知识:具体与抽象
具体名词是可以用五种感官一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一的其中一种(或者多种)感受到的。罐头、耳语、螺蛳粉、巧克力和皮肤,都是具体名词。具体名词很可能让你的文字显得生动而丰富。
抽象名词是只能用精神感受的。它是一种概念。美丽、罪恶、愤怒、困惑和爱,都是抽象名词。抽象名词很可能让你的文字显得枯燥无味。
“展示”的时候一般使用具体名词;“讲述”的时候一般使用抽象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