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作家陈骏说:我们写自传或回忆录不能抛开时代背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时代的影响——只有时代的个人,没有个人的时代。纵观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他们的身上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时代如同一个巨大的无形画框,为所有身处其中的生命预设了底色与边界。政治体制的更迭、经济结构的转型、科技革命的爆发、文化思潮的变迁,这些宏观力量构成了个人无法选择的生存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选择甚至情感方式。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将二十世纪划分为"极端的年代",正是因为这个世纪的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战争、革命与科技飞跃,每个人的命运都被这些宏大叙事深刻改写。开写传记网站有几位客户(回忆录主人公)都经历了时代洪流的冲击,被抗战、土改、集体化等历史大潮裹挟前行。个人在时代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经济环境的周期性波动同样构成了一代人的共同命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无数华尔街精英一夜之间失去工作,中年高管们抱着纸箱走出摩天大楼的画面成为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个人努力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如此脆弱。这种生逢其时或生不逢时的感叹,揭示了时代经济对个人职业轨迹的深刻影响。
科技革命则以更隐蔽却更彻底的方式重塑着人类命运——“看看今天的AI发展就知道了”。这些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创造了新的财富神话,也制造了庞大的数字鸿沟。我认识的一位传统书店老板王女士,在电商冲击下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店铺关门了,她无奈道:"不是我不努力,而是世界变了模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的普通小镇青年,凭借对短视频平台的前瞻把握,迅速成长为拥有百万粉丝的内容创作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所处的技术变革节点所决定的。时代如同一列高速列车,有人恰好在站台赶上了车,有人却只能目送它远去。
社会文化观念和社会运动的演变同样在无形中规定着个人选择的范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与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情,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个体的思想很难完全超越时代的集体意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职工服从分配是天经地义的事,个人意愿往往不被考虑;而今天的年轻人却为做自己喜欢的事频频跳槽,这种差异并非源于两代人本质不同,而是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根本转变。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他在1990年出版《实践的逻辑》一书中提出的惯习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我们在写自传回忆录的时候,我们会列出各个人生阶段的人生大事记,然后扩展回忆,把碎片记忆连成片,就成了回忆录的基调。我希望你也列出你的一生各阶段的时代大事记,这样一比较,个人命运的选择就会多一份动机的解释;你的回忆录无形中增加了深度和广度。时代洪流是个人命运的无形画框。个体在时代风云中微如尘埃。”传记作家陈骏这样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