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如何写人生自传?代写回忆录如何收费?今天的开写传记大课堂为你分享中国传记发展知识。
胡适在1914年9月23日的日记中,对中西方传记的差异作了比较:“吾国之传记,惟以传其人之人格。而西方之传记,则不独传此人格已也,又传此人格进化之历史。”司马迁的转折点叙述突出了人格,但对其人格发展并没有“进化”或“转折”的意义,它没有改变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有的成为“圣贤”的自我期许,而是对这一身份目标的强化。胡适所说的中国同西方传记的差异,在自传的转折点叙述中也表现出来。
中国自传一直很不发达,这有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古代自传少有长篇,多为抒情明志的散文(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或是书序型的作品,这些必然会影响转折点叙述。最具自传形式特征的是唐代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此文篇幅不长,其中有转折点叙述,即他参与王叔文改革,但十分简略。
刘禹锡对王叔文的评价是正面的,对改革本身是肯定的:“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改革失败后,刘禹锡终身困厄,但他并没有后悔,他的身份认同也没有改变。刘禹锡自认济世之才,但命运不济。“不夭不贱,天之祺兮。
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他用司马迁给李广的评价——“数奇”来概括自己的命运,总结自己的一生。《子刘子自传》具有强烈的自辩特征,转折点叙述也没有显示多少人格的发展变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传记迎来了两汉以后的第二个繁荣期,这一时期,中国传记传统中最不发达的自传也兴盛起来,出现了一些名家名作。以谢冰莹、胡适、郁达夫、沈从文为代表的现代自传在西方自传的影响下,开始重视描写思想的演变和人格的发展,并且有意探讨行为的动机和人格演变的原因。
这些现代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自传形式的演进(篇幅扩展,细节化与场面描写),思想上的忏悔意识,艺术上的形象塑造和心理解释等。转折点叙述在这些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代自传家大都受到卢梭的影响,在这方面也
更接近于卢梭的叙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