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回忆录《峰顶之岩》主人公和丈夫金婚纪念照片)
开写人物传记网站导读:为老人撰写回忆录,不需要回忆录写作模版,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回忆录模版。每个人的经历都有鲜活的故事。但在一本自传或回忆录中,人生经历中的重要时刻是不能忽略的,如求学、刚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遇见人生伴侣、结婚、生子……本节老人回忆录范文讲述了结婚前后的点滴记忆。婚前,主人公的妈妈死活不同意,因为男方当时是东北地区有名气的篮球运动员,丧偶,带三个孩子;讲述了主人公结婚,夫妻俩在哈尔滨饭店想安安静静吃一顿饭都很困难,认识主人公丈夫的人太多了;还讲了主人的公婆去体育场看儿子篮球赛的场景。这些有趣的场景是90高龄老人关于结婚话题的所有记忆。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回忆“整”在一起,形成有趣的小故事,就是作为回忆录作者的我要做的。
1960年,我属于晚婚大龄女青年。我们结婚时,我27岁,曹文镇34岁。在一大家子分崩离析的10年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我妈死活不同意我们的婚事,威胁我说:“当一个孩子的后妈都当不好,你要当三个孩子的后妈?你要嫁给他,我就杀了你。”
在结婚这件事上,我一直是少有的冷静,我拒绝了太多的根红苗正的有为青年,就是不想连累人家。我为什么要这样坚持?或许是因为我的善良和单纯。毕竟在那个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一浪高过一浪的年代里,命运沉浮、天堂与地狱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1951年我到银行上班后,一天三顿饱饭,让我知足,我变高了。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我个头不高,却在单位“扎眼”,短头发,急性子,走路快,来去一阵风,开朗乐观,也没有坏心眼,是属于娇小玲珑的那种,加上热爱体育,全身上下充满了青春活力,按现在的话也可以说全身充满了正能量。
改革开放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穿衣着装也是要讲政治的。电影、小说和戏剧中的女性形象,都被塑造成中性的、嫉恶如仇的革命战士形象。50年代流行列宁装,到60年代只有解放装和青年装了。即使是新衣服往往也打上补丁,一方面怕磨坏,另一方面是显示艰苦朴素。在黄、蓝、灰、绿“工农兵”装束的禁锢中,篮球场上,我们女子篮球队身穿运动短装,健康活泼的青春形象,成了年轻男性心目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政治严酷而单调的时代,打开了一扇窗,使年轻男性得以管窥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美好想象的世界。
所以,单位里追求我的人不少。按常理,我的家庭背景不好,找一个家庭成分好的,至少可以降低一点不利影响,“背靠大树好乘凉”,淡化一下家庭背景,况且那些追求我的人还不在意我的家庭出身呢。
在婚姻大事上,我不停地拒绝追求者,为什么不拒绝他呢?我想有三点原因:他家也是大地主,这一点上和我“门当户对”,谁也别嫌弃谁;他篮球打得特别好,有吸引我的魔力;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挺感动的。
我们结婚的时候,到哈尔滨一家饭店吃饭,还在门口,就有好几个人走过来跟他握手,拥抱,寒暄,问他最近老看不见他打球啥的。我们一看搁这吃饭不太合适,就换了一家饭店,又有几个球迷和他打招呼,结果到第三家饭店我们才安安静静吃完一顿饭。那时,他球迷可多了,想不受打扰吃一顿饭都不容易,有点像现在的体育明星,粉丝多,崇拜他的人多。
那时候,别的体育运动特别少,打篮球时髦,市里、省里经常搞篮球比赛。有一次曹文镇参加篮球比赛,他妈(我婆婆)好奇心来了,她寻思:都说我儿子篮球打得好,我得去看一看,怎么个好法,好到什么程度。
她到比赛场馆外,人多,进不去,她一边喊一边往里挤:“你们躲了!躲了!给我挪地方,我要看我儿子比赛。”
“你儿子谁啊?”
“我儿子小曹,曹文镇!我是小曹妈。”
哎呦,前面的人马上给她让道,好像也是篮球明星似的。回来绘声绘色讲给我们听,把大伙乐开了花,哎呦,看她自豪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