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开写传记陈老师和王岫岩老人聊天中

图为访谈结束后王岫岩女儿拍的纪念照
回忆录《峰顶之岩》主人公:“……做了很多调研才写出来的……也辛苦你了。”
回忆录《峰顶之岩》是开写传记2022年作品案例。
2022年5月上旬,开写传记陈老师从扬州杨泰机场转高铁前往苏州动车站。王岫岩的女儿曹女士开车来接,前往苏州工业园区,车上曹女士说:“在你之前我也联系了几个作者,他们拒绝了,不敢接。”
“为什么?”我好奇地问。我就是陈老师。20多年来,凡是业务上往来的比较熟悉的都称我为“陈老师”。
“担心年龄太大,记忆呀,说话呀受影响,”曹女士是一家苏州外资银行的副行长,快人快语,“可能担心资料太少不好写、写不下去吧。”
“一个作者有这种担心是正常的,”我说,“资料少,又有一定的文字要求,确实考验作者……”
近三天的交流很快证明了这一点。90岁高龄的老人,一头漂亮的浓密白发,声音洪亮,底气足,乐呵呵的(一定是长寿的原因之一),顽固留存在记忆中的却是一个悲惨的世界——时代洪流中父辈、祖辈和众多亲戚的惨死……"不记下来,以后就没人知道了。”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老人的回忆口述似乎在脑海里酝酿了几十年(刚退休那会想自己写,忙带孙子耽搁了),70年前的事情如在咋日……头天上午10点多,老人口述不久,我发现我不能发问,我一问老人就“卡壳”了,就连“你想记下来给谁看”这样的问题老人也不知如何回答。老人滔滔不绝讲述的是她的大脑特别记住的残存的记忆,我准备的厚厚的访谈提纲派不上用场。我很快调整策略,改为随声附和(老人一个人在家也没有人陪她聊天,跟她说话)。老人讲完一件事后,我会轻声提示:“还能说点什么?”“还记得他什么事?”……我担心我的提问会打击一位90岁高龄老人的自信心,所以我定位成一个听众——一个对那遥远的过去充满敬畏和求知欲望的后辈……
在《峰顶之岩》定稿后,我无意中又找到了主人公生活和工作一辈子的牡丹江市的上世纪50、60年代的王岫岩和他的丈夫有时代关联的史料。她的丈夫是东北三省篮球健将、篮球和冰球教练,在60年代被诬告被判四年牢。这本回忆录我打算打破按时间顺序叙事的逻辑,改为场景叙事——电影镜头叙事,结尾部分重新设计,“这一想法会长久激动我的心,”部分内容作为案例作品将收录在开写传记计划出版的一本代写回忆录的回忆录中。
……
2024年3月22日 下午
王岫岩女儿:“我妈妈这两天又把书仔细地看了一遍,好顿戈您夸奖。说您书里很多详细的历史背景介绍,还有平反的前后情况介绍,一定是查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调研才写出来的……也辛苦你了。”
2024年3月22日 晚上
陈老师:“应该的,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记得老人问了很多次,‘还有比老王家更惨的吗?你说,还有比老王家更惨的吗?’有简洁的背景利于后辈理解,也回答老人的问题。”

图为访谈结束后一起游览和老人居住的小区一路之隔的苏州金鸡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