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编修家谱还是找人代笔家族传记?

 人生故事研究院     |      传记作家陈骏    |      2020-07-03
开写传记代笔老人回忆录、家族传记。开写传记,非写不可。本文选自开写传记创始人陈老师于2016年的一次演讲。

我说的回忆录是综合体,包括:回忆录,个人传记,家风家训家谱族谱,和任何你想记录的事。这样定义,符合我们老年人轻松的口述或者写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不用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去编父辈祖辈的家族人员变迁图谱。

这里有二个词汇“变”和“不变”。
变化的是:过去有家谱的年代和现在,在信息传播来源,信息传播的数量和大脑接收信息的方式,对家谱中孝文化的理解,家庭结构的急剧变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我们是农耕民族,家里的长者,德高望重者是家族的权威,他确立的家训家教后辈要遵守,否则要担当不孝子孙的骂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互联网普及之前,都是崇尚权威,信息高度集中的时代。个人没有权利和渠道发布信息。而现在,是去中心化的时代,抛弃权威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发布中心。枯燥说教,马上会被质疑。你的子孙后代,是高度自我的,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是个人主义,而我们老一辈大部分时间过得是集体主义。

过去,人们学习,接收信息的途径,只有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和有限的图书。承载家谱家训的图书,自然也受到重视。也就是说,你站在道德权威高地,枯燥的说教,后辈也会听,认真地履行照做。

而现在,我们的子孙后代,已成为信息的奴隶,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所绑架,只会接收信息,而不会,也没有时间处理信息。导致的结果,大脑越来越懒惰,对一切无动于衷,如果你还站在道德权威高地,枯燥的说教,后辈可能也会听,但不会有行动。能让后代感兴趣的,听得进去的,只有一样东西,是什么?就是故事。

最后一个,传统孝文化是无条件顺从,在今天受到挑战,应该由孝转为平等的爱。《弟子规》里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一段前后的意思:父母有过错,要及时地规劝他们改正,但要照顾父母的心情,尽量和颜悦色的指出。

可随着人性的发展,不知从几何时,孝顺却逐渐成了“顺从”。去年爆发的《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记者采访时,他是这么说的:“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只按着自己的喜好办事情。”

爱是重要的情感维系,它是建立在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

居高临下那是强迫,是控制!不能因为你是他的父母,就将自己的想法凌驾于子女的意愿之上!

真正的孝应该是产生在心甘情愿的爱之上。而不是顺从的“孝”!看待孩子,首先他是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子女!有个段子:一些国际航班一到国内机场,小朋友顽皮不听大人指挥,父母大人往往恐吓:这是在国内,我可以打你的哦!我们知道西方,美国打小孩犯法的。

我说的另一个词“不变”。不变的是,人类天生爱听故事。
2000年前,秦始皇时代的人性和现在我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变化。人性,就是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爱,自私,害怕,恐惧,贪婪,虚荣,懒惰,逃避。这些基本的人性是亘古不变的。

我们的子孙后代和我们一样喜欢看故事听故事。电影,音乐,戏剧,小说,回忆录,人物传记,都是讲故事。故事主人公身处险境,我们的大脑马上产生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我们高度紧张。主人公脱离危险,我们会轻松一口气。故事里的坏人没有受到惩罚,逍遥法外,我们会很愤怒。主人公受到陷害,我们会为他着急担心。主人公面对困难挫折,意志消沉,我们会为他加油,给他鼓励。主人公恐惧害怕,我们也会跟着提心吊胆。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故事可以把你的思想和情感植入读者观众,你的后代的大脑。故事能够促进大脑和大脑的“对接”。

故事可以传递信息、思想、寓意,我们所记住的从古至今的信息几乎都是以故事为形式承载的。《圣经》记载的是耶稣与门徒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几乎是一部古代名人、事件的故事大全。

那么什么是故事呢?好莱坞故事编剧大师,罗百特·麦基说:“讲故事是人类交流中最自然的一种形式。理解和创造故事的能力对在这个纷杂的世界成功地生存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越有故事的人,越怕遗忘。因为,千百年来,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知道,故事,是让我们继续“存在”的方式。我们老人要传承的不仅是流淌在子孙后代血液里的基因,物质遗产,还有我们经历的人生故事。我们的故事是后代的一面镜子。

也只有故事,才能让你的子孙后代走进你的心里,感受你所感受的,认同你所认同的,相信你所相信的。如果像以前的家谱家训一样站在权威德望高地,训诫子孙:你们要勤俭持家,多读书,对,他们认为你说的句句在理,但是你说你的,他们做他们的。你信吗?

是编修家谱还是找人代笔写家族回忆录?我想这不是问题。大部分人的家谱完全可以作为老人回忆录中的一个附录章节——作为家族起源的内容。能记录下来父辈和祖辈的人生经历故事,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