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你的公司需要一个讲故事的人
“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能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中,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柏瑞尔·马卡姆在《夜航西飞》第十一章开篇的一段话
主要经历
90年代初,我做记者,跑政法、科技和企业口。
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影响了一代广告人,我想进入广告业,那是广告野蛮生长的年代。我托人给我开介绍信,到市图书馆以研究港台广告的名义,连抄带画港台报刊的广告(不开放,普通读者看不到),200多页的A4、A5笔记本,我抄了5本。我凭借“绵绵不绝”的广告创意(是真的有天赋)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写文案,拉广告,拉赞助,由此我养成了收集乡镇企业家资料的习惯。
当一个小城市的企业(主要是国营和乡镇企业)被众多的广告公司、“皮包公司”、各路神仙“忽悠”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没有硬关系拉不到业务,糖烟酒公司是广告大户,可我想烧香都找不到庙门。没有业务就没有收入。
我第五次走进一家国营罐头厂,仅仅是为了一笔2000多元的活动赞助。这一次厂长没有赶我走,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抬头,瞄了我一眼:“年轻人,我佩服你,我们厂供销科都像你这样就好了。”
我站在办公室前:“这次我从你这里拉不到赞助的话,我就去闯深圳了。”
这位厂长似乎感受到了一点压力,也没想到我能给他压力,站了起来,两手叉腰,啤酒肚魔术般地涨了一圈,“你以为闯深圳的都是你这样的人吗?”像是好心提醒,我也听出言外之意:你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级别,就是一“三无人员”。此时,我那辆半旧的“永久”自行车,停在罐头厂大门100米开外的路边(国营厂看门老头看人下菜,给他看见,可能大门都进不了,经验之谈)。
后面无路,只有往前,我从深圳到了泉州。
为了省钱,我在深圳罗湖火车站睡了一星期。“去了三次深圳人才市场,门票5元。有一天凌晨2点多,我在站前广场中间草坪,背靠一颗大王椰树迷迷糊糊睡着了,等我醒来时,草坪上散落几张车票,“我的车票怎么会在地上呢?”我一摸上衣口袋,牛仔夹克左胸口袋位置被割了6厘米的口子,“遭小偷了!”才凌晨三点多,四下望去,不少等车的旅客在草坪、车站走廊躺着、坐着休息,只有几个十几岁的孩子手拿棍棒在“玩耍”,是不是朝我的方向偷看,“被这帮贼孙子盯上了。”还好,证件和一点钱藏在我脚上穿的高帮皮鞋鞋垫下。一个牛津包坐在屁股底下没被割。过了一会,我收拾行李,慢慢走到走廊的保安亭,向保安说明被小偷盯上了,保安见怪不怪,好心地说:“天亮前别出去,这儿呆着。”
白天我犯了愁,工作无音信,住旅馆又舍不得,要是一直找不到工作怎办呢?我去电话亭给几家投简历的公司打电话,福建泉州的一家电器企业表示录用我了,让我马上去华强北一座商务楼套房集合,公司雇一辆大巴,要把新招聘的20多位员工,连夜送去泉州公司……
天色微明,露出了红砖厝。
90年代中期后,在泉州几家企业先后做过广告文案、品牌策划部经理、包装和平面设计。记得和广告人叶茂中有过合作——拍摄10秒、5秒的动画广告套餐(以前电视上流行的品牌一句吆喝、露脸广告)。打他电话,讨价还价。他说:“假如我开个小饭馆,不会指望所有人都来吃饭。”霸气。唉!叶茂中老师。
在一家集团公司任职品牌策划部经理期间,我办公桌上的电话和传真常常是一天到晚响个不停,都是全国各地的广告公司、媒介公司求合作的,还要时不时接待不请自来登门求合作的。我的嗓子常常是哑的,桌上总少不了清嗓子的含片,茶杯总泡着胖大海。由于我有创意,会写文章,会设计,懂媒介策划,懂得和各类公司打交道,为公司节省不菲的广告费,这一切老板看在眼里,有一次,他站在我办公室门口说:“他妈的,陈经理,你忙到连女朋友都没有,这样,人事部也归你管,你先给自己招个女朋友回来,他妈的。”
于是,常常是周六早上,我坐上老板的浅咖色奔驰去厦门人才市场招聘,每次来回专车接送,有时老板也同去,主要是招地推酒类促销员,归策划部管理。公司有一款保健酒走酒店、饭店通路,需要美女促销员,要见过世面,放得开,会听,能说,有考核指标,压力大,人员流动大,所以经常招聘。
很快,我就在厦门人才市场“招聘”到了女友,一个从北京迁居厦门的有美术功底的女生。有一次周末,她从厦门来公司约我去清源山看宋代的大佛。几天后,老板又是一顿“骂”:“陈经理,他妈的你真有眼光,你女朋友很有气质,他妈的……”
老板40多岁,小学文化,“他妈的”不离口,眼神犀利,投机生意在行,做实体逊色。夏天也是长袖衬衣,打领带,披一件米黄色薄薄的西装,很绅士的样子。
在几家公司广告部门任职,我想清楚一件事:我只适合单干,一个人做事情,像一个工匠一样专注一样事情。
激情过,困顿过,心头上始终压着一块石头——明天我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苦闷的时候,我给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陈培爱教授写了一封信,诉说一个广告人的迷茫和理想。没想到他及时回了一封信,赞赏、肯定我对广告理想的坚持,并给我开了一份长长的书单,这封信我收藏了多年。

只有往前走,路是走出来的。
我系统研究中外报刊杂志经营方法,计划创办一份DM广告杂志。经朋友介绍,我找了一位厦门的律师当合伙人,资金主要由她出。
为此,我进行了半年多的准备,在北上广深、西安、成都和重庆搜集了几十本DM广告杂志,研究其优劣。书店只要有媒体经营的书籍我都买来研读,特别是《南方都市报》的市场打法让我受益。
新千年开启,厦门地产升温,她撤资炒房去了,我的DM杂志梦破灭。
这个夭折的项目,源自于我多年的剪报习惯,和我订阅的财经报刊杂志。至今我还保留一本20年前的A3剪报本。我的初衷很简单,我的策划能力加上属于自己的媒体,就能成就自己。那些年,我订阅的报刊杂志真不少,没少花钱。
《国际广告》月刊12元后来涨到15元;《中国经营报》1.5元每份,《销售与市场》月刊7.5元(后来除了上旬刊、下旬刊);《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导报》刚创刊就订阅了,2元一份,米黄纸,一份报纸很厚,拿在手里都感觉自己特有内涵;《商界》杂志月刊7.5元;《中国广告》月刊大概10元或12元,还有二份企业家杂志、《新周刊》等几种。政经杂志《南风窗》是断断续续买来看的,我喜欢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专栏文章,有他的文章就买。
这些报刊杂志阅读时间长的有10年,如《国际广告》(现为《国际品牌观察》);20年的如《商界》。
2012年,我心血来潮,突然想看看《国际广告》还在不在,就在网上找,发现改版了,难看,有点不伦不类(不是现在的《国际品牌观察》的风格),但电话还是打过去了,“你好,你们改版了?从你们97年创刊我就买,买了10年没断过,整整占了我一个7层的大书架……”
“……谢谢!谢谢!非常感谢你的支持!”那种卑谦的中年男性的声音今天仍然萦绕在我的脑际,如同今天一个中年男人的隐喻: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时代左右我们的命运。
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从联想集团辞职创业的软件工程师“陈总”,我在品牌和广告方面的理论和经验让他兴奋,他会做网站让我如遇救星,很快我们成了朋友,向我建议:
“既然你现在做美术培训,不如做一个招生网站,投资少,见效快。”
此时,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网站的很少,360的周鸿伟,正推销3721电话黄页(1680元一个页面),马云的淘宝刚上线,免费入驻。高考美术培训班是我和女友一起办的,教室在前埔不夜城三楼,有150平米。她是美术老师,公派日本留学一年,学习工业造型设计,又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来到厦门后在厦门人才市场和我相识。
就这样,经过几次改版,从单纯的高考美术招生网站,到以“中国”开头的漫画培训网站(那时没有限制),再到动漫教育行业垂直门户平台,成就了我的互联网版的媒体梦。这个梦我坚持了10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电影电视剧、音乐、时装设计等席卷天下。由于海尔投资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成功,国内媒体探讨动漫画现状和发展,介绍日本动漫画商业流程的文章渐渐增多,国内鼓励发展文创产业的呼声越来越高。我系统研究了韩国、日本和美国的动漫画产业,结合自已美术培训的优势,自然想到了动漫画的职业培训。
厦门有发展动漫产业的先天优势——早期台湾的动漫游戏企业来到厦门,培养的人才陆续向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流动。所以,当厦门媒体集中讨论动漫产业时,我马上就推出动漫画职业培训课程,改版网站,等于天时地利都占了。当时,百度和GOOGLE 都有不少人推荐我的网站。腾讯动漫频道刚上线不久,经常转载我编辑的文章。一些动漫画杂志来约稿合作,国内的一些动漫游戏企业和我联系要求发稿,我又多了一笔发稿费的业务。
这10年间,由于我的个人兴趣和要给学生讲动漫编剧(辅助课程,核心课程是绘画和软件)的需要,我系统研究了美国、日本、法国和国内的剧本,如:《花木兰》《狮子王》《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圣诞夜惊魂》《小鸡快跑》《埃及王子》《冰河世纪》《怪物公司》等,日本动画剧本《龙猫》、《风之谷》,中国动画《打闹天宫》、《闹海》,法国的动画剧本《国王与小鸟》等等吧。研读这些剧本,让我对“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
2007年,厦门文化艺术中心落成启用,文化馆长邀请我们入驻。《厦门商报》人才版对我整版报道。一家有名的美术学院干脆给我发来一张“委任状”,任命我为厦门动漫考级办公室副主任。我想,这太不靠谱了。这让我想到了钢琴考级,甚至小学生还有口才考级,一个孩子不参加你的培训班,不参加你的口才等级考试,就不会讲话了吗?口才就不行了吗?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一位领导也在边上痛斥:“想钱想疯了,会画这个卡通是多少级,能画那个背景是多少级,乱弹琴。”我知道,我要推广这事,能给我带来不少业务,毕竟,学习动漫画是个“风口”,家长愿意掏钱,可我不愿干这事。
2007年5月1日,老一辈漫画家、杂文家、幽默理论研究专家方成老师来厦门文化文化艺术中心办画展,举办一场“漫画如何取材和创作”的讲座,并参观我们的培训教室。方成老师穿着一件牛仔夹克,显得精神,年轻。我给他的一罐饮料他一直拿在手里。他对贴在教室墙上的动漫画作品看得很仔细。他强调说:“中国动漫一定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
那几年,我见识了不少文化名人,如电视主持人作家靳羽西、李敖的女儿李文博士,她们和书上、媒体上给我的观感一样:个性化,和靳羽西合影的时候,她笑着说:“咦!我在纽约见过你。”

这段经历让现在的我多了一种看待成功者、看待名人的视角。面对名人、面对企业家,我始终记着学者余秋雨说过的话:“一切过于长久的笑容背后,都掩藏着致命的忧伤。”我始终记着美国非虚构作家盖伊·特立斯写名人故事的三种视角:写成功者的精神世界,写失败者的美学世界;想要表现一个人的骄傲,就一定表现这个人的痛苦;找到人物背后更大的东西,建立时代坐标。
那些年,我经常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作为总编,我要编辑稿件、处理访谈和约稿事项,经常加班到凌晨3点,有一次电脑电源都烧掉了。很少有人知道平台上一万多篇被业界经常转载的图文是我一个人编辑完成的,都以为我的背后有一个厉害的团队。
尽管忙,但对工作之外的广告创意策划仍舍不得丢。
有一年,在一个什么会上,偶遇了一位《海峡导报》的编辑,正为完不成广告版面任务发愁,我说,你的策划思路有问题,你应该用版面内容策划带动版面广告销售,变被动为主动,学一学《南方都市报》是如何做策划推销广告的。我给他举个例子,比如说,沙县小吃(那一年沙县小吃突然在厦门的大街小巷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虽然便宜,但同时投诉质量和卫生问题也不少。)完全可以策划一期新闻,甚至搞个榜单——沙县小吃放心吃榜单,半版新闻,半版广告,或者说,一版新闻,一版广告,这样的广告关注度较高。其它行业可以复制。一个月后,《海峡导报》上真的就出现了关于沙县小吃的半版新闻和半版广告。
大约在2004年,我正儿八经“带过”研究生呢,过了一把临时编外“硕导”的瘾。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个广告学研究生,为了撰写论文,题目大意是“广告语非语境表达在现实中的运用”,经朋友的朋友(是这研究生老师)介绍找到我,在一起探讨了二周现实中广告语是如何出笼的,及现实中,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受众对广告语的理解及理论支撑。
2007年4月,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我为动漫狂”作品展览。我认为应该用一个奖项牵头,成为品牌,往“赛事经济品牌”上靠,成为厦门的一张名片。我想到北京早就有个“金猴奖”(创意显然来源于动画片《大闹天宫》),广东有“金龙奖”,那厦门这个奖应该叫什么?我的大脑没有延迟一秒,“金海豚”三个字就冒了出来。2008年,厦门举办了头一届“金海豚”动画作品大赛,今年已是17届了。
90年代后期,我系统研究过“赛事经济”,研究过国内外众多成功赛事案例,我对这种无中生有的赛事经济充满激情。但我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我有创意的能量,却没有社会的能量。牵头人需要有足够的能量,能拉来赞助,还有组织和协调各方资源的能力,要八面玲珑。我把创意给人家,可能热脸碰冷屁股,要不就是为人作嫁衣,和我没关系。说到底,只有大机构能办。现在讲来,只能当故事听。
在一次,厦门的一个互动传媒营销会议上,我的邻座是北京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因为她看到我的桌上放着厚厚的笔记本、一本张瑞敏的传记和一本叶茂中的书,主动和我聊了起来。当她得知我当过几天记者,有多年广告品牌策划的实践,甲方乙方都干过,还喜欢收集商业人物报道资料时,对我说:“其实,广告策划这一行竞争激烈,没有名气和平台很难出头。找准方向很重要,商业人物故事策划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就是当一名企业传记策划人,为企业家、商业人物策划商业故事。”
真是干一行说一行,这位李编辑话语中肯,认为我可以往这个方向走,会有前途,做生意就要做有钱人的生意嘛。但我没有重视,也没有精力研究这件事。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占用了我不少时间,主要用QQ和手机,晚上11点都有家长打电话咨询。
现在回头看,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注定的。我相信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的,也相信“风口”的力量;见识了真诚朋友的无私帮助和鼓励,也领教了虚伪朋友的贪婪和背叛;享受了被人仰望的虚幻,也品尝了大幕落下的孤寂。

我相信:即使我什么都没有,至少还有人生经历。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在北海一家电商孵化器担任项目申报撰稿人和创业导师,给年轻的创业者撰写和辅导商业计划书、创始人小传和品牌故事等,并系统学习了源自西方的非虚构创意写作。
我注册“开写”商标。起初的定位是:为创业公司讲故事。得到了一些客户的好评。河北沧州贝丽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给我短信留言:“陈老师好,刚看完你写的稿!一句话!好!虽然还有一些修楚(注:应该是修改的‘改’。他在东莞去深圳前海的大巴上给我发短信,我为他的前海“小四版”上市敲钟演讲撰稿和其他故事)与调整、我们就简单文字沟通了一次!您就有如此理解与水平!佩服!”
2016年10月的一天,在广西阔迩登家具集团八楼,我和阔迩登董事长朱景能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当我谈到我在北海农产品电商创业受挫的经历时,他说:“我们这些老家伙不行喽,什么年龄就干什么年龄的事儿,电子商务让年轻人去干,调整自己的位置,干自己适合干的事情。能写故事真的很好啊……”
朱总说得对。时代在变,而人性和人类渴望故事从未改变。
关于命运,我们经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安排;而不相信的人觉得,人生不过是一个舞台,我们自己才是拥有自由意志的演员,决定着各自人生剧本的荣辱兴衰、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
人生中的一切都是一个圆圈。兜兜转转,我依然拿着一支笔、一个本子。
代表作品
企业家传记、名人传记类:
《未来之光》(3D打印科技行业);
《人生的使命》(名门之后创业历程);
《柳螺香十年——所有的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餐饮行业);
《苦难与辉煌——谢金华回忆录》(时装行业);
《梦想之路——一支伸缩杆的世界之旅》(伸缩杆工具行业);
……
家族传记、个人回忆录类:
《一生的脚步》;
《峰顶之岩——王岫岩回忆录》;
《我们这一辈子——从苦难到幸福的生活》;
《三生有幸》;
回忆录改稿润色案例:
《苦乐人生》;
《三分春色一轮秋月》。
……
客户说
2023年4月28日,杭州华一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强:
“两个晚上看完~算是迫不及待过目陈老师作品哈,感谢!应该说95%内容都是真实的,还原度可以(替换词),行文可以(替换词),有一点——个别方面重复度稍有点高——可能是想强调,比如:老弱病残这个词,觉得太多了,去掉一半。传递我的成长和思想部分,恰如其分是核心和亮点部分!关于德商汇——走沙漠,感觉烘托的还不够爆,可能我感悟的还原和表述还没到核心。产品细节,或一些提升反思,截取下来基本没做调整雕琢。觉得后期要优化一下~~显得主题不突出。另外,关于一些总结细节上有点多,不是公司员工根本看不懂,或者也未必需要关心这么细,变成内部资料了,感觉可以归纳一下~有点拉低格调。……辛苦陈老师!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艺术作品了。”
江苏一外资银行副行长(家族传记《峰顶之岩》主人公的女儿):
“陈作家,书收到了。非常感谢您的创作,看的时候我都感动落泪了。辛苦了,谢谢。把定稿的电子版再发我。”
2023年9月14日,企业家传记《未来之光》主人公:
“我是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写作也没问题,就是时间和精力不太够,从网上搜到您也是缘份!”
“(看了你的网站和稿件)喜欢的风格。”
“相信您以前很多的经验积淀能完成我一个小小的心愿。”
一位回忆录作者同行:
“看了您的网站,觉得您的人文关怀令人佩服。”
“写一个很一般的回忆录,可能我研究一下也能凑合。但是想要写一个很不错的回忆录,就需要您这样的(省略)功底。”
“您给我一种在修行的感觉。”
人生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人生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我能做的,拿起一支笔、一个本子,为你立言,把你的“言”立得住、立德久,能为你做一点立言的工作,是我幸运的事,就像苏州客户(外资银行副行长)去苏州动车站接我时说的,“你做这事有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