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传记回忆录作家陈骏,我是怎样确定回忆录主题的?在我近15年的代写回忆录生涯中,当客户和我前期交流的时候,主题方向基本就能确定大部分。接下来我就要问自己一个重要问题:客户的回忆录想表达什么?也就是如何深度挖掘回忆录主题。
在访谈阶段,随着客户口述资料的增多,会调整对主题的理解和判断,而整理资料和创作的过程则是阐释这个主题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深入一个又一个故事,去发现它的意义,并且呈现出来。
先用500个字把回忆录主题讲清楚,你为什么要写回忆录?在回忆录中,你想写哪些人?哪些事?为什么要写这些人和这些事?你想写给谁看?为什么?你想表达什么?你想让读者相信什么?你重要的人生感悟是什么?
在我们的现实语境中,常见的回忆录主题有:个人成长和奋斗、苦难、性格和命运、亲情、误解、人生成就、等等,像小说那样,涉及人性深度的较少,所以,我们大多数人的回忆录比较平淡,就是这个原因。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一起探讨我们普通人回忆录中常常被忽视的回忆录主题,就是“牺牲”,我以电影《卡萨布兰卡》为例说明。
为什么《卡萨布兰卡》的结局这么有名?答案就是牺牲。瑞克为了更远大的理想,放弃了自己渴望的目标。为什么牺牲这个主题如此震撼人心?因为牺牲的概念深植在我们的文化意识当中。当有人为了大众利益放弃自我命运,便会触及每个人心中深深的向往。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在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声称,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问题的答案不可能来自孤独自我,一定与社群紧密相连。
有人为了维护他人的利益牺牲时,便会深深撼动我们的心。西方文化中,牺牲的概念深植在宗教经典和神话当中。亚伯拉罕愿意牺牲儿子以撒,为此他获得奖赏,受到上帝的祝福。
俄裔美国小说家安·兰德(Ayn Rand)虽然声称自己代表“理性自私”的无神论者,也曾在作品中提及牺牲的概念。她的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中,主角宁愿牺牲自己的工作和职业生涯,也不愿两者被大环境改变;《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中,女主角达格妮·塔格特放弃铁路带来的权力和特权,只为维护人类的尊严。不管你相不相信安·兰德的理念,作为小说家,她确实挑中了合适的小说主题。
若是以最终抉择作结的小说,主角必然面临难以选择的难题。他可以选择执意达成目标,但必须付出道德上的代价。或者他可以“做对的选择”,可是必须放弃重要的目标,失去他从小说开头就渴望的事物。先前举《卡萨布兰卡》的例子中,瑞克为了远大的理想,牺牲了他对伊莉莎的爱。若是以最终一战作结的小说,虽然主角有充分的理由不要留下来奋战,而且打输的可能性很高,他还是必须牺牲自己的安全和命运。
回过头来,现在写回忆录的主人公大多成长于物质匮乏和运动不断的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导致老一辈的回忆录的主题绕不开“牺牲”,但通常又被忽略,这是不应该的。为子女“牺牲自我”,为时代“牺牲自我和自由”,被时代抛弃——如90年代的下岗潮。
在我的代写传记回忆录案例中,有多个案例涉及“牺牲”主题。
在回忆录《三分春色一轮明月》中,主人公在1985年以副团级干部身份转业至国企,按资历应该是按副厅级退休,但遇到国企改制,他以工人身份退休,退休金少了三分之二,我在他家里面对面聊天访谈的时候,他说:“档案是我自己拿走的,人家都不要,情何以堪啊,我是出国打过仗的干部呐……”
回忆录《三分春色一轮明月》的主题之一就是“牺牲”。

